首页  文档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  新生入学须知  工作简报  办事指南  留言板 
学生工作部
详细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工作研究>>正文
文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典型
2018-03-05 11:45  

引 言

文学院历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把德育放在首位,建立和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院已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截止2017年6月,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279人,包括学术型研究生150人、专业型研究生64人、在职研究生65人。有在读博士研究生14人,其中外国博士生5人。开设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029人。学院现有教职工79人,专任教师74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8人,获博士学位36人、获硕士学位40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6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贵州省教学名师1人、曾宪梓教学奖获得者1人、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2人、省师德标兵1人、校首席专家2人。学院办学条件优厚,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建设有图书阅览室3间,图书总量27014册,期刊870余种,光盘等音像资料800余部。学院还依托“一报一刊”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院先后被授予“贵州省直属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贵州省模范职工小家”、“贵州省五好基层党组织”、“贵州师范大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院党委与贵阳电视台党支部共建活动连续两次被评为“贵州师范大学校园党建十大特色活动”。多年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精神,结合我院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提出了“整合资源,构建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近年来,我院学生获省市级以上表彰193人次,其中获国家级表彰130人次。

一、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机制和领导体制

1、 组织机构科学健全,分工明确,合力突出

一是学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院长为副组长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总体规划、全面部署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是建立专门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年轻化的专职辅导员队伍,他们都是党员,都是研究生学历。与此同时还配备了相应的兼职辅导员,并从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中抽调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实施“导师制”。高年级的学生党员同时担任辅导员助理、党建服务团助理等职务,协助完成日常的班级管理、党建工作。三是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完善,全院所有教学班级均建有团支部,有学生党支部14个,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已经全面覆盖全院学生。

四是学院坚持间周一次的政治学习和中心学习组学习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学院思政工作专题会,由分管学生思政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办公室主任、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教学秘书、学生干部等参加,及时通报、研究、解决学生思政、行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

2、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科学制定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蓝图

为了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探索和实践,学院依托“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制度、“弘文讲坛.励志成才系列讲座”、“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岗制度、“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等举措,以期搭建学生能力展示平台工程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了拓展专业素养、优化知识结构、积淀艺术修养、提升实践能力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了我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探索方面的鲜明特色。

3、文学院夯实基础设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的建立。

学院高度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经费投入,每年从学院办学经费中拨出专门款项保证系列党团课、学生实践等活动的顺利开展。学院办学条件优厚,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建设图书阅览室1间,图书总量27014册,期刊870余种,光盘等音像资料800余部。另外,学院还依托“一报一刊”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院建立健全各项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规章制度,并认真有序执行。

一是制定了《关于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班级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文学院辅导员工作考核细则》和《先进班集体评选细则》等系列管理制度和文件,对思政工作队伍的培养培训、社会实践、学习考察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进一步规范学生工作。

二是健全了班级辅导员工作考核制度,完善班级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采取领导考核、同事互评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年度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加强辅导员工作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对班级辅导员进行职称评定、职务聘任、晋升提拔、进修深造、评优评先的依据。

三是积极鼓励年轻的专职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通过上述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院思政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基本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相对合理、整体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能很好地满足思政教育工作需要的人员队伍。

四是党委鼓励辅导员对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思考整理,申请课题、发表相关论文,为以后的学生工作积累经验。

二、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学生思政创新方式

1、充分利用博士点建设,不断夯实师资队伍建设

多年以来,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指导,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师资队伍、更新教材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实践环节和教学管理,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我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按照“积极引进、精心培养、优化结构”的原则,采取“内稳外引”的思路,以提高学历为基础,以提高素质为根本,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目标,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以建立学术梯队为核心,采取切实得力的措施,稳定和发展师资队伍。学院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制定并实行了《文学院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文学院规范青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规定》,坚持实行给青年教师“定导师、定任务、定目标”制度,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科研关和教书育人关,特别重视过好教学关;鼓励青年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访学及进修,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研究和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学院特别注重教职工党员的培养,他们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教风建设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院已具有一支总量合适、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科研实力强、富有活力而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从根本上保证了本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以本硕博三位一体确立培养目标,将学生思政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近年来,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体的研究与设计,构建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新体系。

一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师范性综合人才。

二是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发展教育、教师教育3个教育类别组成的“博文”人才培养方案,并高度重视多民族学生共处所出现的跨文化沟通问题。

三是是构建并不断完善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想道德与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两个专业的优势与特点,将学生日常活动与各项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如加强与贵州重点高中进行合作,聘请有经验的中学骨干教师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并作为《语文教学教法》的客座教师。

3.改善教风学风,加强教学管理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院着力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不断强化学院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师生的文明素质。教师教风建设方面,在全体教师中树立“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积极倡导“以德执教”、“术专业精”的师德风尚。全院教师自觉提高师德修养和执教水平,严谨治学,从严执教,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敬业精神,形成了“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良好教风。

学生学风建设方面,以“明德”作为人生观、价值观的标尺激励学生,培育学生德业双修的良好风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重视校纪校规教育,注重提高学生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学院每学年都要组织学风建设方面的一系列活动,广泛开展和“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国家资助政策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问题,认真做好精准扶贫、国家助学金等评优评奖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团组织建设,发挥了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教学管理方面,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立院级教学督导制,坚持管理人员听课制度,建立监控体系,强化管理过程。确立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如课堂教学质量考核标准、严格考风考纪有关规定、毕业论文质量考核标准、教育实习质量考核标准等,严把质量关,并开通了多层次的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反馈渠道,形成了一个系统、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2015年10月制定《文学院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修订)》。

三、文学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取得的工作效果

1.实施 “弘文讲坛”工程,培养学生励志成才的能力,拓展学生视野

学院自2013年起,实施了“弘文讲坛”工程,每年邀请一定数量的国内外著名学者作学术讲座。“弘文讲坛”旨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营造“海纳百川”的学术氛围,活跃校园文化。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浙江大学董平教授等30余位专家先后登上讲坛,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用他们的人生经验和学术智慧,启迪学子感悟人生。学院通过“弘文讲坛”这一有效载体,用专家和学者的智慧,启迪学生思索,提高人文素养,既弘扬先进文化,又传承大学精神,使课外课内相结合,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搭建学生能力展示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陶冶艺术情操

近年来,学院结合文科专业特色,以“诚实做人,诚信做事”等为主题,举办各类辩论赛、演讲比赛、书画展示等系列活动。学院还与贵州文史馆合办了书画函授学院,让大学生拜著名书画家为师,提高书画实践能力,培养文化艺术素养和鉴赏水平。我院学生在学校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中获奖颇丰,分别获得“体育节大合唱”、“百人大合唱”、“器乐比赛”、“主持人大赛”等各类比赛一等奖;组织学生参与“贵阳市保护母亲河全民行动”大型环保公益活动,贵阳市精神文明办特为文学院颁发“积公好义、慷慨典范”的奖牌。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资助本科学生自办刊物《热血》、报纸《学生工作月报》。《热血》创刊于1993年,定期出版,是学生自办的文学兼学术性刊物,已成为我院各专业学生发表创作和研究成果的重要园地,在省内高校产生一定影响。

通过以上特色项目的实施,学生普遍拓展知识结构,优化专业素质,积淀艺术修养,提升实践和团结协作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了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

3.立足师范特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院十分注重在新生入学教育、军训、毕业生就业、贷款、奖助学金、评优、困难补助、勤工助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文体活动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学生进校开始,在入学教育课程中贯穿角色转变、师范特色、大学特点等内容,使学生以进校就能够很好地实现角色转变,明确学习目标,准确定位自身,避免了盲目虚度。

我院学生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年来,学生中评上全国优秀大学生2名、省级优秀大学生25名,获国家级奖学金11人、国家征文奖24项、书法类奖5项;获省级文艺表演类、征文类、公益广告片等影视制作类及体育类奖70余项;校级奖430余项。社会声誉好,生源充足,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近两年,本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线均按本省一本录取线,第一志愿录取率100%;毕业生就业率达96%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高。现执教于复旦大学的我院本科毕业生张小艳博士,其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殊荣。

关闭窗口


学工部信息
 部门介绍 
 辅导员之家 
 国防教育 
 学生管理 
 学生工作管理系统 
 部长信箱 
助学贷款
尚无内容。
贵州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2011) 版权所有